首页

女王菲主所有视频

时间:2025-05-25 05:21:28 作者:最新研究:稀土颗粒与隐形眼镜相结合让人类有了“红外视觉”能力 浏览量:28258

  中新网上海5月23日电 (陈静 丁超逸)人类可看见的光波长范围仅限于400纳米-700纳米,若能突破视觉极限,人类的感知将拓展到更广阔的近红外(700纳米-2500纳米)波段。

  记者23日获悉,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究,创新性地将一种含有多个荧光发射的稀土颗粒与隐形眼镜相结合,通过可穿戴的形式使人类感知近红外光的时间、空间和色彩多维度信息,更为色盲等视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

  自然界中的光有各种不同频率。当人眼捕获到外界自然光后,可以激活视网膜上识别红、绿、蓝三原色的三种视锥细胞,并根据三种视锥细胞被激活的比例,向大脑发送外界的颜色信息。然而,相对于自然界广阔的光学波段,人眼可感知的波长范围仅有400纳米-700纳米,这意味着自然界中的大量潜在信息会被忽略。

  据悉,稀土元素是指包括钪(Sc)、钇(Y)和镧系在内的17种元素。稀土元素具有非常优异的磁、光、电等性质。上转换发光现象,是稀土材料最为重要的光学性质。人们通过使用长波长的近红外光作为激发光源,使其发出短波长的可见区荧光。

  据悉,复旦大学张凡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团队合作,开展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探索利用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发光特性,从视觉感知角度赋予人类对红外光的识别能力。通过精巧设计纳米材料的核壳结构,团队在单个颗粒上同时构建了三个不同的上转换发光区域,由于不同发光区域之间用惰性的壳层阻隔,使得它们各自的能量传递和荧光发射过程彼此互不干扰,各自独立。

  课题组成员、化学系2019级直博生陈子晗介绍,稀土元素具有独特光学性质,通过近红外光激发,可以把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转换。人体可以通过纳米颗粒的荧光颜色,判断外界的肉眼不可见的近红外光波长,实现对近红外“色彩”的识别。他们最终制作成高度透明的隐形眼镜。志愿者佩戴隐形眼镜后,通过纳米材料发出红、绿、蓝等三种可见波段的荧光,分别感知三种不可见的近红外光,也可以识别由不同波长近红外光组成的“复色光”,以及多组由不同波长近红外光组成的图案内容。这表明,具有抗干扰、正交发光和多光谱转换特性的多色稀土发光材料,可以有效地实现人类对近红外图像视觉。

  研究实现了多个近红外光视觉的概念验证。未来,相关成果在医疗、信息处理及视觉辅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可穿戴、非侵入式的隐形眼镜,可以灵活调节人体视觉的感知范围,有望为色盲等视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第七届进博会)立冬膏方开炉熬制 中药香飘进博会

吴小龙要求,要继续做好暴雨洪水防御工作,确保流域防洪安全。督促地方加强北江大堤全线防守,严防脱坡、崩岸等险情,同时抓紧开展水利设施水毁工程修复,确保工程安全度汛。

青年科研人员为何热衷追逐“帽子”

为加速煤炭周转,沈铁加强运输组织,用好通霍、锡乌等铁路的运输能力,开辟绿色通道,按照“优先批车、优先配空、优先装车、优先放行、优先卸车”的“五优先”原则,采取优化作业环节、压缩技术站中转停留时间、阶段性调整作业班次等措施,着力提高运输组织效率。

“超级光盘”诞生 我国在光存储领域获突破性进展

访问期间,中巴签署30多项合作文件,双方发展战略对接的早期收获充分显现。相较10年前、5年前,这一次访问期间,双方擘画合作的视界更加宽广,有传统领域,也有能源转型、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矿产等新兴领域。在中巴合作的加速度中,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双方携手发展的共同意愿,造福人民的共同追求。

董军同美国国防部长视频通话

打开世界“创新版图”可以发现,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等诸多领域,在数字技术、新能源等重要赛道,中国已处于世界前列。业内认为,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中国经济有望走出一条质量更优、动力更充沛的增长路径。

记者Vlog:探访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随着鄱阳湖进入最佳观鸟季,越冬候鸟也“衔”来“生态流量”,吴城“候鸟小镇”、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都会成为观鸟旅游热门打卡地。(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